几个月前,即刻心理区的内容都是有关依恋理论的。这种情况大多源自「原生家庭」,很多人通过这一点在抱怨这样的情况。可惜的是,原生家庭在这里成为了替罪羊。一些营销号,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科普依恋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依恋关系,比如我们会更信赖、依赖关系好的;我们可能会疏远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等等。我也看到了一些人在了解一些比如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之后,他们总是诚惶诚恐。比如,又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恋爱关系,也有的人觉得这就是命运、宿命吧。
我倒是觉得,他们很可能误解了依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有三种主要的依恋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人善于信任别人,并认为他人一般都值得信任;
焦虑型依恋的人渴望亲近他人,但又妄想他人会伤害自己,因此一心只想得到他人的肯定;
回避型依恋的人同样害怕被抛弃,因此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最近,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还有第四种风格:"无序型 (disorganized)"是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结合)。
(我会在讲述人格疾病的时候,更为细节地讨论这个)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一个人的风格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确定,并且由早期照顾者的关系所决定,在之后的每段关系中都会出现。
然而,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你的依恋风格并不像占星术中的星座那样是一个固定的类别,而是一种在不同人际关系中会发生变化的倾向。反过来,它也会受到这些人际关系不断塑造。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采取措施来改变自己的依恋风格。因此,依恋风格并非命中注定。
由于依恋理论自提出以来经历了重大发展,人们对该理论的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引入了"依恋"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的纽带(当时并未特别强调父亲的作用)。他主要观点是,母亲对婴儿的照顾质量基本上可以预测其未来幸福感。这一观点受到了同一时期哈利 · 哈洛进行的猴子实验成果的启发。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