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 · RÉ

重新思考 · RÉ

Share this post

重新思考 · RÉ
重新思考 · RÉ
100 期 Part II:语境的问题
RE +

100 期 Part II:语境的问题

Marvix
Dec 06, 2024
∙ Paid
1

Share this post

重新思考 · RÉ
重新思考 · RÉ
100 期 Part II:语境的问题
3
Share

上一期,我们聊了聊杨笠成名的经历。我们发现,她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怎么奋斗过,靠着运气成名之后,也不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她在努力成为天后的邓紫棋面前,才会瞧不起地说「奋斗才费多大点儿劲儿啊」,居高临下地藐视奋斗者。

不仅如此,我们也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词语在剧场内没有问题,单拎出来就成为了问题?

这篇文章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滑动的能指

近年来,一些拍摄者将脱口秀演员的片段发到了网上进行审判的案例比比皆是。脱口秀演员被口诛笔伐,处理结果往往是官方赔礼道歉,并停止该演员演出一段时间。

排除一些技术低劣——没有暗喻,但直抒胸臆的段子,比如「普信男」,和本身政治敏感性的段子,词句本身都带有「双关性」和「歧义性」。我们发现,在不同环境中,词语指代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拉康描述这种现象为「滑动的能指」。

“能指”是词语本身,“所指”是其指代的意义。在杨笠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纠正”了“普信男”的意思,即自大或者自恋的人——这种状态人人皆有,只不过杨笠因为其人设的原因,构陷在了“男人”身上。

  • 能指:普信男

  • 所指:某种、某个自恋的男人

在段子的语境中,作为听众,我们也可以听出它含沙射影的“所指”,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自恋的人(即使杨笠的案例给的并不好)。

但是,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后,这种「能指」流入了社会中,「所指」变了意思——普通和自信的男人。

  • 能指:普信男

  • 所指:普通、自信的男人

在随后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下,它似乎又演变为了其他意思,比如自尊心等等。

于是,我们发现,在不同(思想、政治)环境中,能指的意义(“所指”)是变化的,不再稳定的对应某个能指。学术中,虽然一些词语长得一样,但是在不同领域是不同的意思。例如,object 在哲学中是「客体」之意,但是在精神分析中是「对象」之意。

这种变化就是拉康所说的「滑动的能指」。

在我印象中,能够将「滑动的能指」诠释的最明白、最为经典的例子便是可以「申遗」的电影《让子弹飞》。它那干练、歧义、充满双关的台词和人物关系,比如「自证清白」的六子,「豪绅的钱如数归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等等桥段,令人回味无穷。

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考验能指和所指的小游戏——你画我猜。为了张力和有意思,综艺节目将其放大为你说我猜和你演我猜。

用 A 和 B 来代表参加游戏的二人。这个游戏的核心逻辑在于 A 能否找到 B 也能理解的“能指”,并且指向原有的“所指”。A 知道“能指”,需要根据它的“所指”,演示其他的、B 也知道的,且指向该“所指”的“能指”,比如声音、形象等等。这样 B 才能精确地明白“所指”,说出“能指”,赢得比赛。

比如,给 A 的文字是「树」,因为 A 和 B 所受教育是一样的,有共同的意识,所以 A 就可以画出它的「形状」,即另一种能指,告诉 B。

滑动的能指,也经常带给我们一些困扰。生活中,人们之间很多沟通上的误会、不理解便来源于此。

比如,你身边可能有人会发过这句话:「没有人真正理解你」。这句话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只要生活在相对相同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环境、学校、小区、邻居等等,我们可能能够理解彼此,相对而言。这句话的正确表达应该为「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你」。

当然,我们也不必期待会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自己,哪怕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无法完全了解来访者,因为「you are the expert of yourself,你是你自己的专家」,只有你能够完全知晓自己。如果你觉得有人完全了解你,那么需要一些警惕对方的目的和手段。

有时候,你和别人聊天,说了一些行业内的术语,对方肯定听不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 · 塞尔在采访中说道「术语是封闭的。」比如,我经常混迹于 AI 和开发者的圈子,虽然表面上大家欢迎不同领域的人,但实际交流中充斥着商业的缩写和 AI 的术语,将很多人排除在外。

于是,费曼的学习(很多交流方法书籍中都提到过)方法中有一条就是将所学内容讲得能让奶奶听懂。在 AI Prompt 中,它演变为了「……让 5 岁小孩儿听得懂/给一个 5 岁小孩解释……」。所以,当阅读一些专业文章或书籍的时候,作者往往会给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我们找到能够产生链接的所指——「啊哈,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推荐阅读:《图像学》

界限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南山居氪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