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是一个平台,一个能完成「采集-处理-输出」(Input-Process-Output,IPO)全过程的平台。
Input(输入):将信息快速捕捉,可能是灵感、截图、笔记、语音、PDF 片段。
Process(处理):将这些信息分类、拆解、连接、沉淀、抽象,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Output(输出):最终用来写文章、发帖、备课、做 PPT、拍视频、与人沟通。
为了让自己在 IPO 之间减少阻力、追求效率,我们经常幻想有一个「能做很多事情」的「One」——因为现有软件总让人不满。
以 Notion 为例,它已经相当强大,通过 Database 几乎可以复刻所有记录类应用:书籍记录、观影记录、软件订阅、日记、Todo、健身打卡等等。社区提供了大量模板,我们甚至可以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将其变成独立「软件」。
实际使用中,你一定有所体会的是,Notion 还是太慢。当我们破解记录、查看、搜索内容的时候,Notion 的打开速度就是不如这些单独的软件。甚至打开 Notion 后,我们可能也会因为其他页面而忘记我们最初的目的。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延迟,如果这个延迟令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感到失败、尝到羞辱,那么必然减少我们使用这个快捷方式或者该功能的频率。
这样的不满总是驱使我们寻找另一个软件。心理学早就发现了这种「永不满足的追逐」——欲望从不会因为获得而停止,它只会转向下一个目标。
比如,日记、Todo、记账,成为独立开发者「三件套」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创作难度相对低,也是因为市面上没有一款软件满足开发者或者用户的需要,无论是美学设计上,还是功能需求上。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尝试弥补自己的缺憾,用户也因为缺憾寻找其他的选择。
流动的欲望让我们觉得当下正在使用的软件不够「完美」,总有缺憾,所以另一个软件看起来更诱人。然而,然而,当我们喜新厌旧地迁移后不久,又会觉得之前那个软件才是最好的,于是又迁移回去。软件用了不少,内容依然混乱。
你可能和我一样都经历过这种循环。在切换、折腾、重新整理的轮回里,想法和笔记散落各处,有些至今下落不明,可能已经溺亡在某些昙花一现的软件里。在各种笔记交流群和社区「混迹」后,我发现几乎所有没找到真正需求、方法和理解的人,都是如此混乱。
为了避免迁移麻烦,用户向开发者提出要求,期望将软件变成「One」。我们都曾期待过「如果能加入类似 xxx 的功能就好了」,也收到过不友好的回应「这个在某某软件就能做到,为什么不去用那个?」明智的开发者会说「我们会考虑,但目前重点在别处。」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笔记群聊里,令人疲倦,像一个无尽的轮回,不断重复出现。众说纷纭,众口难调。那个完美的「One」根本不可能存在。
我们追寻「One」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期待它能带我们远离当下的混乱。我们以为问题出在工具,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对自己目标、需求、习惯和节奏的模糊。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迷失方向的开发者制作的软件——往往庞大而杂乱,从他们的言语中能感受到对其他软件和用户的敌意与自大。
我们必须找到自己对笔记软件的答案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增援未来的自己」。 软件功能再全,也代替不了清晰的思维流程。不是平台能力不够,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不是软件设计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准备好使用它。
因此,我将我们和笔记软件之间的关系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要有术,先寻道;道不谋,则术不善;术不精,则道不彰。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