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历程的回顾
如何记笔记?对我而言,一直是比较困难事情。
记笔记往往和学习方法有关。可惜的是,我并没有找到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小学时,母亲问我怎么学习的,或者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我经常语塞,接受随之而来的批评。这个抽象的问题对一个还在发展的且不能理解抽象问题的孩子来说,太过艰难。
初中时,课堂笔记就是抄板书,还有书本中的知识点。考试前复习复习,仅此而已。唯一写满且保存至今的本子是语文课的周记和作文本,记录了我的所思所感。
高一,在国际部的时候,有一节课,外教教我们一个笔记方法——康奈尔笔记法。这个时候,我才接触到了笔记方法和相关的思维。
康奈尔笔记方法将页面分为三个部分:
笔记区(中间):记录课堂笔记
批注区(侧边):记录自己对笔记内容的想法或问题,方便下一次提问
总结区(底部):总结这张页面中的笔记内容
然而,如果你没有养成批注和总结的习惯,笔记周围变得空白,浪费了很多笔记空间。久而久之,我就舍弃了这种方法。但是,康奈尔笔记法的核心理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只不过现在我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和工具来实践它。
之后的篇章中,你会看到这一点。
高二,我有了自己第一台 Windows PC。虽然开始用 WPS 写作业,但因为打字太慢,我还是习惯用纸笔记笔记。
高三,出国后,美国的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台 Google Chrome 廉价笔记本。所有的学生都用 Google Doc 记笔记或者写作业。不过,学校对于电脑使用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只要老师允许的时候才可以使用。一些用不到电脑的课程,比如必修的神学课,只能使用纸笔。
所以,我对纸笔非常的痴迷。攒下了钱,就开始买一些纸笔犒劳自己的学习成果。那段时间,我购买了 Lamy Safari,和 Moleskine 笔记本。后来,由于 Moleskine 的笔记本无法承载墨水,我就没有在购买它,即使旧金山的 Moleskine 店铺非常好看,还有一些联名本,我也没有购买它,因为钢笔的书写体验是在差劲。
2019 年,被大学录取后,家里给了我一台淘汰的 MacBook Pro 1715,替换了动不动就坏的 Surface Pro3,让我进入了优雅的苹果生态。使用纸笔期间,我也尝试一些轻量的笔记应用,比如 Agenda。一些历史、写作、电影课程的术语笔记、课堂笔记至今还能找到。
不过,上课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仍然在使用纸笔记录,因为可以快速记录教授 PPT 和讲授内容中的重点,并且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方便后续回顾。那时候,很多学生都没太使用过除了 Google Doc 之外的笔记软件,我们大部分还是用电脑看 PPT,将一些重点内容抄到笔记本上。
我发现学校图书馆售卖德国灯塔 1917。80g 的纸张书写流畅,也不会洇墨。同时,我也购入了 Lamy 2000。无论是记笔记还是记想法,舒适的书写体验,让我在痛苦中,颇为欣慰,也更加享受书写的过程。
唯一的缺点是灯塔笔记本太贵了,一个普通的 B5 本子快要 40 美金了,一个学期下来实在承受不起。后来,我换了美国最普通便宜的笔记本,用以记录课堂内容;将一些宝贵的内容灯塔的本子里。
2020年,reMarkable 发布了第二代产品reMarkable 2。我在预售阶段就果断下单了。当时算过一笔账:一本传统 B5 笔记本要 40 美元,而这款售价 499 美元的电子纸设备,价格相当于十本纸质笔记本。考虑到大学期间繁多的课程需要大量笔记,RM2 的优势显而易见:超薄机身可以大幅减轻书包重量,电子化的文档管理让笔记整理和检索变得轻松自如,加上纸感十足的书写体验,这些特质完美契合了我对学习工具的全部期待。
本以为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五个月后,我又遇到了难题。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文理综合的学科。它既要求你具备研究的学术能力,也要求你记忆庞大的文字信息。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阅读材料也从原来的教材扩展为了学术论文、必读书目等等。
然而,单一平面的电子纸,经常让我打开、关闭页面;聚合的纸质笔记本,让我无法在页面之间快速找到联系。总而言之,它们不能提升我抓取、转移信息的效率,令我无法更好地复习和回顾。
因此,我掌握了一个高效的方法——BluePrint(蓝图法)。当遇到需要处理的事务时,你可以这样做:
准备一张 A3 纸
在任意位置(顶部或中部)写下主题标题
可采用两种方式梳理内容: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
或像我这样操作:将近期学习的关键知识点和概念进行提炼压缩,然后分门别类地整理到纸上
如此,我便可以连接不同板块之中的内容,还可以根据某一个板块的特点,插入相似但在不同章节之中的内容只需要在括号中表明来自哪一章就行了。
这种方法虽然对小测(quiz)来说非常好用,但是对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论文作业,有着明显的劣势。随着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我们付出的时间也成倍的增长。
我曾经尝试过当天回顾和一周一复习的方式进行「阶段性复习」,但每周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预习下一周的。这意味着,我每两周就要更新一次图纸,涉及大量的抄写整理工作。如果下一周发现有一些能够连接上的笔记,就需要重新设计版面和构图,即使标注链接纸张编号,也无济于事。
付出的时间成本,由于信息量的庞大,也并没有太过帮助我的记忆。
考虑到考试内容的信息细节程度,我不再选择将所有的知识挤在一张纸上了,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排布法。我将笔记本上的课堂笔记尽可能地整理在一页 A4 纸上。每天,我将课堂笔记和教材笔记整理到一张 A4 纸上,等月考1需要复习的时候,我将所有的纸张放在一张大桌子上,进入一种「全览」的模式,穿插在各个页面中,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如此一来,我不用再抄写、腾挪内容了,只需要重新排列组合,并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即可。 2021 年,在知识上,我对自己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挑战自己尽可能地记忆并应用所学的所有理论知识,而不是像其他留学生一样,考完试就忘了。同时,Substack 专栏的开设,也促使我浏览、理解、吸收更多内容材料,并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给读者。所以,我有了整理、收藏资料内容的需求。一方面,我不用担心自己忘记内容,另一方面,我也可以随时随地回顾、增删、管理内容。
因此,我开始探索并尝试各种各样的笔记软件。
我将 2019 - 2022 这三年称之为「笔记潮」。早在 2019 年知道 Notion 后,我当时和很多人一样,早早注册了账号,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直到 2020 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学习并启用 Notion。这一年,Notion 和 Notion-like 笔记软件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Notion 的新形态激活了大众对于笔记软件的美好想象。用户可以用 Notion 方便地储存自己的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库,也可以搭配各式各样的插件装饰自己的主页,制作用以展示自己的网页。一些知识类博主也开始录制视频,讲解 Notion,并开启了模板生意。
同年,基于本地的 Roam Reasearch、Obsidian、Logseq 等大纲笔记在官方社区中的各种大佬贡献下,蓬勃发展。随着「本地还是云端」之争,大众也慢慢开始意识到本地的个人数据稳定和个人数据安全。
短短一年后,主打隐私安全、Web3,和「对象」(object)概念的 Anytype 开启了更多 Alpha 测试。虽然理念非常不错,但是因为底层代码基建的原因,更新速度一直非常缓慢,直到 2023 年才推出了「可用」的版本,也正是开启了公测。在 Anytype 整理基建的这段时间里,Capacities 后来居上,「借鉴」并发扬了 Object 概念。官方不仅做了很多教程和概念解释,很多操作起来也非常接近 Notion,教育用户的同时,也方便用户快速上手,一时间也吸引了不少学生用户。
后来,行业内涌现了无数的笔记软件,百花齐放,有的界面设计很好看,有的则是一些使用小创意。有的活了下来,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笔记软件,有的则黯然失色,沉入大海。
这些耳熟能详的笔记软件有:
Tana, Logseq, Workflowy……
NotePlan, Agenda, Simplenote, Amplenote, Napkin……
Supernotes, Flomo, Anki……
时至今日,在 AI 的加持下,笔记软件在社交媒体上仍然层出不穷。人们在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笔记丛林中穿梭、挣扎。有的人抬头找到了自己的北极星,有的人抬头仍是一片黑暗,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是,2021 年 Anytype 发布 Alpha 之际,我组建了一个笔记软件交流群。这个笔记群聊的价值非同小可。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在群聊里分享、体验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主流笔记软件,也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笔记方法。大家互帮互助,收获颇丰,大有裨益。后来,我也邀请了笔记软件的代表人物,如二一的笔记、吕立青老师、江 Sir 等等。
当 Notion-like 软件互相打架之时,Heptabase 问世了。白板(Whiteboard)的风格一下子让它鹤立鸡群。
卡片、组合、排布、连线的方式令我即刻成为了早鸟用户。体验了一段时间后,我觉知了它背后的认知科学逻辑。这是它最能让我花钱投资的部分。只要我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我都会在 Heptabase 上处理。
另外,Heptabase 的服务也非常不错。Beta 阶段每周都有更新,Discord 群聊里面及时解答用户的疑问。最重要的是,即使后续价格上涨,早鸟用户仍可保留原价优惠。即使中途取消订阅,再次订阅时仍可享受早鸟价格。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之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Heptabase 的体悟。我也在碎片化的笔记软件中,摸爬滚打,逐渐梳理了一套方法——适应性笔记法(Aaptive Note-Taking Method)。
也许你和曾经的我一样,穿插在各种笔记软件中,找不到一套自己的笔记方法。你可能也模仿了一些人的方法,但好像总是不对,帮不到自己;你也可能在正在建构「第二大脑」,但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我希望这套方法能真正帮到你,不只是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所有笔记软件的思维框架,也能让你快速上手任何一款工具,识别出最契合你的部分,也看清它的局限。只要底层逻辑不变,无论界面如何更新、功能如何迭代,这套方法都能让你始终游刃有余。
关于系列文章
在你写下任何一句话之前,请先理解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我们不是为了记录才思考,而是因为思考过于复杂,不得不记录。 ——南山居氪
信息极度泛滥、工具层出不穷、系统日益复杂。我们似乎拥有了无数记录知识、整理灵感、管理任务的方法——但我们是否真的更清楚自己在想什么? 你可能也曾这样:
下载了四五种笔记软件,来回切换;
照搬别人的结构,试图安顿自己的混乱;
建了上百张卡片,却从未再打开复习;
想要建构第二大脑,却渐渐怀疑自己是否配拥有第一大脑。
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在不断记录中迷失、又试图在迷失中记录的人。 但也许问题并不出在你不够努力、不够自律、不懂方法;而在于,大多数「笔记法」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不是「你该怎么记录」,而是「你需要被什么承接」。
什么是「适应性笔记法」?
适应性笔记法(Adaptive Note-taking)不是一个模板,也不是一套操作流程;它是一种「将思维视为生命体」的记录观。与其说它在教你如何高效完成任务,不如说它在陪你重新建立对混乱、生成与变化的信任关系。 它源于这样一个判断:思维是动态的,笔记必须适应它的节奏与气候。 它强调四个核心原则:
结构应随问题而变:不是笔记固定、内容填充,而是问题驱动、结构跟随;
信息应嵌入关系之中:孤立的笔记是死水,关联才是流动;
写作是思维的反馈机制:不是写完才知道答案,而是写的过程中,知道你在问什么;
软件是外部化认知的环境:工具选择的本质,是自我认识的投射。
因此,「适应性笔记法」不是要教你「怎么记」,而是邀请你问——你为什么要记?你是谁,你要成为什么样的思维者?
适合这些人:
长期思考者:偏好深度阅读、哲学思辨、心理自我探索;
创作导向者:写作者、研究者、内容策划者,有项目沉淀与表达需求;
结构苦手者:不适应 PARA、GTD 等高度结构化方法,渴望一种有弹性的混沌管理系统;
慢速进化者:不需要马上输出结果,但想看见思维的演化轨迹;
认知觉察者:希望通过笔记更理解自己的状态、节奏与问题。
不适合这些人:
纯粹追求效率或 KPI 产出者:这套方法没有「清空 Inbox」或「快速上手」手册;
希望获得通用模板快速套用者:适应性笔记法反对复制粘贴式的结构;
排斥自我对话、不愿进行内在探索者:这套系统以“自我为起点”,你必须愿意倾听自己。
专栏将写什么?
这个专栏将连载 20 篇左右内容,分为四个阶段:
理解你的头脑:从认知心理学谈起,工作记忆、注意机制、语义网络……为什么你需要笔记?
认识你的需求:辨识动机、偏好、记录类型,建立一套属于你的认知地图。
构建你的系统:引入 MORPH 等结构化方法,讲述什么是「可变形的结构」。
实践你的工具:以 Heptabase 为例,教你如何把思维落在空间化平台上。
我们不讨论「最好的软件」,而是讨论「如何选择最能适配你当下问题的容器」。无论你使用 Heptabase、Notion、Obsidian,甚至是纸笔,「适应性笔记法」都希望成为你和混乱之间的那张温柔的桥。
你将不会在这套笔记法中立刻拥有产出速度、完美结构、标签清单。但你将可能获得这些东西:
一种能陪伴你长久思考的结构感;
一种不会随着软件消失的认知秩序;
一种记录,不是为了记住别人,而是为了听见自己。
笔记,不是认知的终点,而是成为一个思考者的过程。 「适应性笔记法」,欢迎你在此构建属于你自己的节奏与方法。
更新时间
《适应性笔记法》将于 7 月 20 日开始连载。每两周更新一篇。
价格
小报童:129 元/买断(点这里享受早鸟折扣,7.31.2025 截止)
RE+ 会员:以包含在会员权益中,Notion 资源库同步更新
1: 在美国,每月一次大考试。有的课程两次期中,一次期末;有的课程一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大作业。
好奇问问本文最后的一堆列表项是ai生成或辅助吗